呷哺呷哺奶茶更火?曾经火锅第一股能否重回火锅一哥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餐饮业这种需要与客户“打照面”做生意的行当打击不小。然而对于经历过“非典”的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呷哺呷哺”)来说,眼前情景似曾相识,却又截然不同。
2014年至今,呷哺呷哺已经在港股上市近7年, 历经多重考验。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店到成为首家上市的内地火锅企业,从北京西单首店到分店遍布上海、杭州等多地,呷哺呷哺仍在积极开设新店进行展业。不过其行业地位已大不如前,曾经的“火锅第一股”还能成为“火锅一哥”吗?
疫情“黑天鹅”重创业绩
1998年,创始人贺光启在北京开了第一家门店,就此将台式小吧台“一人一锅”的模式引入大陆。成立之初,生意平平,并未激起太大水花。
但2003年,呷哺呷哺凭借“一人一锅”的特点在“非典”特殊时期逆势而上。因“一人一锅”的特色贴合当时疫情下的隔离需求,再加上良好的宣传,其门店的单日客流量最高达到20000人次。呷哺呷哺借此全面铺开门店展业,“平价”、“一人食”、“大众”成为了食客对其的普遍印象。2014年更是赴港上市,成为首支上市交易的内地火锅股,一时风光无限。
而现在的“火锅一哥”海底捞2018年才上市。不过,呷哺呷哺似乎未能利用好先机。
截至今年3月12日,海底捞的市值已超过3000亿港元,而呷哺呷哺仅约为192亿港元,二者的市值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差距也表现在他们的经营数据上。对比两家火锅大佬最新发布的财务报告——2020年中期报告,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是112.8元,翻台率是3.3次/天。同期,呷哺呷哺餐厅的人均消费为63.3元,翻台率是1.8次/天。同样隶属呷哺呷哺,但面对高端客群的凑凑餐厅的人均消费为105元,翻台率是2.9次/天。在衡量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上,呷哺呷哺表现相对逊色。
此外,今年3月,海底捞与呷哺呷哺都发布了盈利预警,两份公告中都提到了新冠疫情下,各地区对消费场所的限制,造成了2020年度公司的净利同比下滑。海底捞的净利大降九成已经引起市场一片哗然,而呷哺呷哺的净利下滑幅度还大于海底捞。
3月1日,海底捞发布盈利警告,宣布2020年度公司净利下降约90%。随后3月4日,呷哺呷哺同样发布盈利警告,公告称根据初步评估,2020年的净利预期为1000万元至2000万元,而2019年净利为2.9亿元。净利同比下降93.10~96.55%。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呷哺呷哺超过40%的门店在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省、北京市及东北等地区。南方市场久攻不下、门店分布不均在此时彰显了其弊端。
再次遭遇疫情“黑天鹅”,呷哺呷哺的逆势神话似乎未能续写。《思维财经》致函询问公司如何应对,未获得公司回复。
-
360股价直线下挫 因虚假医疗广告被点名
03-17 11:47
-
呷哺呷哺奶茶更火?曾经火锅第一股能否重回火锅一哥
03-17 11:41
-
哔哩哔哩通过港交所聆讯 去年亏损近30亿
03-17 11:30
-
中概股荔枝涨近30% 美国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互现
03-17 11:23
-
ST康得退市背后 投资者应理性依法维权
03-17 11:22
-
金大股份累计两年未达成所附条件 被要求返还4500万补助
03-17 11:15
-
海普润上会前一天撤回申请 亮眼财务数据背后的隐患
03-17 11:05
-
英科医疗紧急重新审议分配预案 回应深交所关注函
03-17 10:53
-
牧原“两兄弟”间不为人知的隐秘事?三年半关联百亿
03-17 10:42
-
牧原股份回应猜疑 高利润下的经营逻辑
03-17 10:29
推荐专题
查看全部-
两会
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故简称做“两会”。从省级地方到中央,各地的政协及人大的全体会议的会期全部基本重合,所以两会的名称可以同时适用于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
用户评论(已有0条评论)